做工真的精良,同时又非常实用。 也没见到这么难。
======================
中科院博士跟踪多年研究显示———
“我们英国人还在投掷石块的时候,中国人已经开始在战场使用弓箭。在那个年代弓箭就是高科技武器。”撰写了《中国射艺》的英国学者、现任香港海防博物馆高级顾问知识产权署署长的谢肃芳先生(StephenR.Selby)这样评价中国的弓箭。和其他研究弓箭的学者不同的是,他见到了这流传至今的手艺和它的传人。
“最后的弓匠”杨福喜先生再过几天就正式成为中国美术研究院指定的民间工艺研究员了。曾经开着出租、有一份稳定收入的他为了继承老父亲的制弓手艺,在不惑之年放弃了工作,回家当起了“手艺人”。8年来,他就在机关宿舍的小平房里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流传了100多年的工艺。在步履轻盈、言语和善的杨师傅手下,一张张角弓仍在讲述着雄霸冷兵器时代4000多年的“战争之神”的故事。近些年,来买弓箭的外国人是比以前多了,但杨师傅可能并不知道,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民间爱好者也开始把目光聚拢到传统弓箭上来……
17家弓箭铺,只剩一人继承弓箭手艺
见到杨师傅是在他的工作间里。
杨师傅养了5只漂亮的大猫,防止老鼠嗑弓箭。假如5只猫衔尾鱼贯而入的话,最后一只进了屋,第一只的头几乎就顶到了对面的墙。
这间10平方米左右的小屋过去曾是位于东西南小街的一个完整院落。那里除了杨师傅家的聚元号外,还住着17户人家,都是做弓箭的。这就是清朝专门为皇室打猎训练制备的弓箭大院。据说院子的格局还是宫里按照八卦式样设计的。鼎盛时期,弓箭大院每月能产弓500张以上。然而随着科技发展,现代兵器的使用,弓箭大院逐渐式微……
杨师傅家里有一张弓是聚元号创立百年时,老掌柜亲手做的,上面还刻着道光的年号。这是祖传下来的惟一一张弓了。就像当年的17家弓箭铺,流传至今,只有杨师傅的父亲还能完全按照传统方式制作弓箭,而老人已经70多岁了。“我也是一直都很喜欢,知道这门技术是有价值的。但我父亲的三个孩子,没有一个继承这门手艺的。这样下去真要失传了!所以1998年,我干脆就辞职,不干出租了,回来跟我父亲学做弓箭。”杨师傅说。
每一张弓都具有学术价值
俗话说“三十不学艺”,而杨师傅正式学做弓箭时已经40岁了。幸亏,他从小就耳濡目染家传绝技,了解了全套的弓箭制作方法,而且还有当木工的技术做基础,学起来自然要快得多。原来弓箭大院里做弓箭所需的上百件工具都没有了,也没有专人提供制弓所需的猪皮鳔、牛筋、弓弦等,杨福喜师傅每道工序都得自己完成。第一年,他就做了40张弓,但是,这一年他只卖掉一张。
“开头确实很难,因为没有人知道”。后来,直到国家体委推荐了一位英国学者谢肃芳给杨师傅,经过他的介绍,陆续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买杨师傅的弓了。
现在已经是内蒙古师范大学副教授的仪德刚也是在这间小屋里认识了杨师傅,当时他还在中国科学院做博士生课题。他跟同课题组的同学们见到杨师傅时都特别兴奋,因为在此前的研究中,他们了解到很多老艺人都不在了。“能亲眼见到制作过程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技术意义非常重大。虽然古代文献中记载了制作工艺,但古文非常精练,如果没有实物,很难印证。而这些文献材料又是被大量使用的,如果没有见到真实的操作过程,在理解上很容易有偏差。”仪德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他们在杨师傅的小工作间里整整待了3个多月,记录了制作弓箭的每个步骤,还进行了力学方面的研究。
做弓箭的手艺繁复艰苦
按理说,传统的手工艺是不轻易让人看到绝活儿的,但杨师傅却放心大胆地让人拍,甚至还有外国电视台的记者扛着摄像机拍也无所谓。这是为什么呢?
“工艺太复杂了。”杨师傅很无奈地说,可能他现在也是巴不得能有人学会呢吧。传统弓箭制作需要丝、竹、角、筋、木、胶、漆、皮等多种原材料,作为一门全使用天然材料的手艺,对于用料、工期都非常考究。而且工艺繁复,原来的业内人士很多也只是会一两道工序。而且制弓对于经验的要求还很高,需要制作者有木工、漆工等多个工种的技术,还得能沉下心来学这个既脏且累,还不赚钱的活。
“礼射”观念影响现代中国人
其实,练习射箭早已不是用于战场了,它的意义也不仅仅是一个传统民族体育项目这么简单。仪德刚博士告诉记者,更重要的是,很多中国传统文化附加在了弓箭习射里,从中可以了解到我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有些更是对今天还产生着影响。
据了解,从我国的西周时期开始,弓箭已成为一种符号。西周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制定了一套“礼制”,其中“礼射”使射箭成为集政治、道德、体育、娱乐于一身的仪礼。
而且,射箭一直被当做主要的教育内容来加以传授。孔子时就明确提出要修习“礼乐射御书术”这“六艺”。因为射箭必须经过专门的学习、训练才能掌握,适合把射箭当做“调人性情,长人信义”的手段,对受教育者进行德、智、体以及心理素质的综合训练的教育。甚至弓箭的实用价值和运动方式还启迪了中国的思想家们,他们从中总结出了办事目的明确为“有的放矢”,反之则是“无的放矢”,以及“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等从弓箭的操作过程和运动方式中悟出的辩证关系。
另外,作为一项技能,射箭高手更会受到世人的尊崇。弓箭中所蕴含的方式价值取向对中华民族的思维产生着长期影响。仪德刚博士说,目前学术界对于传统弓箭的研究越来越重视,今年七八月份内蒙古将分别举办国内和国际的学术研讨会。而且,传统射箭作为数字奥运博物馆中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项目,已经有知名高校学者在从事专门的研究了。“5年左右,更多的人将会重新认识传统射箭的重要价值。这种文化是不可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