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励之谈原子弹机密-从美传苏再传华,(从科研到大作业:))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短江学者 于 2009-11-03, 10:11:59:

回答: 回:假如现在一个穆斯林核专家要从美国高级国防项目抽身海归去伊朗,美国会让? 由 中土人士 于 2009-11-03, 10:01:05:

引用:
借助Serber的书,我扩散一个“核机密”。制造核弹或核堆的一个重要参数是一个铀核裂变时释放出的中子数。这个数大于一,链式反应才有可能。这个数愈大,做核弹或核堆所要的材料愈少,或所需铀浓缩的程度愈低。反之要多,要高。所以它对设计核弹或核堆的是至关重要的。伊朗的核项目就是在铀浓缩上与西方起了冲突。

二战之前,研究释放中子数的文献是公开发表的。大战爆发后,有关释放中子数的研究成为军事机密,不再也不准公开发表。1956年秋,在近代物理研究所,有关领导口头告诉我,这个数是2.3。绝密。只许记在脑子里,不准写在纸上。计算时直接打入算盘,不留痕迹。

对 2.3一数,我一直好奇。我查过文献,直到战争前夕,在公开发表的文献中2.3 并不是公认的。1940年L.A.Turner 在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 vol.12, p.1-29上的文章,可能是战前发表的最后一篇总结。其中列举的数据从2到3.5都有,很不准确。因为实验很难作,不能直接测到中子,只能用裂变核的质量亏缺反推。中国在1956年之前并不具备准确测量这个数的实验条件。所以,当时我想,这个数据多半来自苏联。因为,按照596计划,苏联的确给过中国一些核数据。也许,2.3 是苏联的秘密实验结果。

不过,我买到Serber一书后(1994年),发现历史并非如我五十年前猜测的。

第一, 在Serber一书中,“中子数”的数值也是2.3(他用2.2-2.4)。
第二, 他说,直到那时(1943),还没有很准确的实验结果。
第三, 所以,2.3实质上是当作缺省(default)值来用的。
第四, 书中有后人的注:2.3一数其实并不对。现在知道,对铀-235,准确值是2.52, 对镤-239,它是2.95。

所以,如果2.3一数的确来自苏联,那麽, 美,苏,中三方当年各自在秘密发展核弹时,都采用了一个同样的但并不正确的缺省参数2.3。所以,结论应当是,“核(知识)扩散”是从制造原子弹的第一篇文献的时代就开始了。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