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这段不起鸡皮疙瘩、腹部肌肉不抽筋的举手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trus 于 2009-06-28, 16:24:43:

今早一开网,一则标题便亮亮地入目而来,这就是:《薄瓜瓜:我不想当官经商》。(28日《新京报》)

  我以为,他昨天(27日)晚上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有两句话值得提及:一句是,自己目前“还是一个无党派人士”,他说,“我完全赞同共产主义理念”;另一句是,自己未来不想当官,不想经商,想从事与文化教育有关的事业。他解释说,文化教育方面的事,往往会被人们所忽视,尤其是在经济冲击下更容易被忽略。

  搜寻过薄瓜瓜的相关资料,再联系他说的话,不免生出以下两点感悟来:

  一是:领导如何爱子?

  但凡人,大约没有不爱自己子女的。但如何个“爱”法,却各有不同。

  一种叫“害”,就是骄惯。清朝末年的“八旗子弟”,太遥远,且略去不提,只说几件近例:媒体披露的著名“杭州二熊”,便是一位司令的两公子,被“惯”的无所不为,结果,一被枪决,一被判“无期”;某副市长的长子、某县委书记的独子,恃仗“父”势,一个杀人,一个伤人,双双被处极刑。如此纵容庇护的结果,分明是害,而且这“害”,是终生都无法挽回的痛!

  另一种叫“公”。为了建立新中国,有多少乡亲一个儿子牺牲了,含着眼泪又把第二个、第三个亲骨肉送上前线……毛主席毅然将长子毛岸英送到抗美援朝的炮火中,结果长眠在了异国的土地上……这样的“公心”,才配称“爱”:大爱!

  如果换作有些父亲,身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如此的高位,很可能或者将儿子呵护于自己的 “光环”下享受“优越”,或者安排儿子“入党”、“镀金”……替未来的仕途搭台阶。但,薄熙来没有。因为,薄瓜瓜不仅坦言,自己至今还是“无党派人士”,而且坦言,自己未来“不当官、不经商”,而是想去从事在经济冲击下被人们忽略的文化教育。再联想到薄熙来一直不舍不懈全力倡导的“唱红歌”、“发红色短信 ”……便不难发现,正是有了坚持这种“红色教育”的父辈,才培育出了这样的“红色后代”。

  在父辈与后代之间,始终不断传延的这种“精神”、这种“魂灵”,无论对我们的宣传还是对我们的教育,是不是一种极要紧的启迪?

  二是:青年如何接班?

  党需要“吐故纳新”,国家需要代代相传。问题在于,什么样的人有资格接班?

  不妨概要地看看这个薄瓜瓜的所言所行:

  2008年,他在英国牛津欧洲事务委员会活动中成功策划举办了“丝绸之路”文化盛会;汶川地震之后,他又立即组织成立起“牛津大学四川地震捐款委员会”,筹到一万五千英镑;在哈罗公学期间,他报名参加的“攻击性淘汰赛”,要进行长达3年的残酷训练和淘汰,包括要过生死关、饥饿关、险情应变等等,由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特种兵军官任教官,一轮一轮地淘汰,那一期最后坚持下来的只有8名学生,他是其中惟一的东方人;每次假期回来,只做三件事:照看老人、陪伴父母、到贫困地区体验生活并写采访笔记。

  笔者便不禁想到,媒体上连篇累牍地在宣传大学生当“村官”;近日,又将那个29岁的“副市长”炒的沸沸扬扬。为什么总是怂恿那个“官”字呢?

  诚然,接一个国家的“班”,是必须有“官”的;但,“官”毕竟是极少的部分,绝大多数则是国家这座大厦的“砖”与“石”,就像雷锋所说,他是国家这个大机器里面的“一个螺丝钉”。若是都谋划着当“官”,谁去做民?“官”们岂不要抢得“头破血流”、“你死我活”?

  其实,对于接班人来说,重要的,不是你当官、当“家”、还是当民;重要的,是你有没有爱国为民的那颗真心。

  就像薄瓜瓜,不当官,不经商,愿意踏踏实实去地做弘扬民族精神、振兴中国文化的一块“砖”、一片“石”、一颗“钉”,有了这样的“接班人”,国家这座大厦,或许更牢固更永久!

  因为,其“心”少了种种的“复杂”,简单的只有四个字:为国爱民。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