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洪基在《攝生總要》中收錄了大量的春藥秘方,例如:合歡散,美女一笑散,漢妃暖爐丹。唐人梅彪的《石藥爾雅》收有石藥幾百種。明代陶宗儀的《輟耕錄》卷十中有製造春藥的描述:“韃靼田地野馬或與蛟龍交,遺精入地。久之,發起如筍,上豐下儉,鱗甲櫛比,筋脈聯絡,其形絕類男陰,名曰鎖陽。即肉蓯蓉之類。或謂裡媎之淫者就合之,一得陰氣,勃然怒閘。功力百倍於蓯蓉也。”
清朝咸豷皇帝是好色之徒,大臣彭毓松適玦一穘叫“龜齡集”的春藥[1],得到寵幸,主要成份是人參、鹿茸、肉蓯蓉、海馬、淫羊藿等。《石室秘錄》記載:“人有頭角生瘡,當時即頭重如山,第二日即變青紫,第三日青至身上,即死。此乃毒氣攻心而死也。此病多得之好吃春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