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故事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梅子 于 2010-12-25, 23:18:47:

乡下故事

我基本没有乡下住的经历,最长的一次就是70年,住了两个多月。

那次下乡的原因是林彪的一号战备命令,应该是1969年12月开始准备的,院子里的人十有八九都要下。父亲上街买了许多本来用不到的东西:每人一件蓝色绒领的大衣,水缸,大锅什么的。元旦一过,大家就下去了。大卡车来拉我们那天,我很及时地生病了,所以父亲就带着一家先走,把我留下了。好在母亲单位不用下乡。

母亲上班比较远,中午不回来。我被寄存在邻居家。邻居朱妈妈是一个寡妇,烈士家属,一儿一女在上中学。她的公公曾是院领导,这时也已去世,埋在烈士陵园。全院子的孩子都下乡了,我一个小朋友都看不见,所以每天去她家看看小人书,看她纳鞋底做衣服打发时间。

过了一个星期左右,父亲回来接我了。先带着我去中药店买明矾,解释说乡下的水需要沉淀。回来的路上我们没做公交车,因为去乡下的车不能开到村里,要走六七里,父亲怕我走不动,要我预演一下。我对下乡很兴奋,当然表现特好,让他放心。

到了乡下。当地人每天吃两顿,作息时间是这样的:6点左右起床上工,八点多天亮了后下工,吃第一餐。再下工至3点左右,回了约4点吃第二餐,六七点天就黑了,大家就洗洗睡了。冬天很冷,但我们因为有一次把蓆子烤煳的经历,没敢再烧炕,比较惨。

我们的院子里是三家,房东是兄弟俩。哥哥是小学老师,我们叫他张老师,张师母是个小脚,会剪非常漂亮的窗花。他们有一女(容)一儿。张老师的弟弟弟媳一家没那么体面,弟媳为人粗鲁,三个女儿川草、霞,还有一个更小的忘了名字。两家关系紧张不串门。

容要出嫁了,她17岁,长得很漂亮。一天准新郎来串门,一路来全村都在门口看。小伙子穿了一件宝蓝色的对襟棉袄,脖子上还包了一条新的白毛巾,很精神。容在院子里不肯进屋,我就和她聊天。她告诉我初几不能动刀、初几不能扫地等等。

过年了,张师母做了很多花馍,鱼(鱼鳍是分开做的)、老虎、小人(小人的裙子上用篦子压了花边),还染了色。馍是用高精面粉做的,雪白,据说可以放一两个月。到了初二,各家就拎着花馍等宝贝去串门了。

又过了几天,容出嫁了。张老师请了村里人来吃了一顿流水席。其实算不得席,因为只有一个方桌,大家站着吃了面条。俺爹代表俺们城里人吃了一碗。

这个村的二队住着俺们院的头牌英语老师陈老师。一天大家在他家学习,奶奶让我和姐姐为什么事叫父亲回家,陈老师房东家的狗是俺村第二厉害的。姐姐一推院门,发现狗没栓,她怪叫一声撒腿就跑。我在她身后啥也没看见,被她搞糊涂了,也跟着她瞎跑,就被狗咬了一口。隔着棉裤,破了一点点皮。从此俺对狗的态度就有点像老虎对黔驴了。

再再后来俺们就回城了。

另一次住乡下,则是在江苏老家。那是80年代了,大学毕业前的实习期间,大表叔带我去的。住在表叔的小弟弟家。表叔兄弟六人,大的早年出来了,过得都不错,就是这个小弟,净陪着父母挨斗了。因为出身不好,各种机会都没有。乡下一个小厂,帮着药厂加工塑料瓶盖。小表叔因为学了开模的技术,对厂子的头感恩戴德。家里一大麻袋包的瓶盖,要用小刀把不光滑的塑料边刮下来,如没记错,修边一个,可以赚0.07分。他们每天所有的空闲时间就用来刮瓶盖了。

虽说他们的生活明显比北方农村强,但我感觉他们太累,不如北方农民心情好,不知是否我的错觉。

写哪里算哪里。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