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正英认错的启示
2010年06月04日08:45山西新闻网 字号:T|T
6月5日是 “世界环境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今年的主题是:“多样的物种·唯一的星球·共同的未来”。在呼应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呵护地球家园国际主题的同时,中国主题是:“低碳减排·绿色生活”,旨在推进减污减排,践行绿色生活,为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由此,笔者想到了有关钱正英认错一事的现实意义。
钱正英是共和国屈指可数的女部长之一。她19岁就从上海大同大学(后并为同济大学)土木工程系毅然投笔从戎,参加了新四军。1944年她负责修复因发大水受损的淮河大堤的技术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她从1952年起担任国家水利部副部长、部长,1988年被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风风雨雨几十年,祖国的山河大川几乎无处没有留下钱正英的足迹、心血和汗水,真可谓殚精竭虑,功勋卓著。
然而,当《共和国部长访谈录》的作者马国川采访她时,耄耋之年的钱正英没有谈“功”而是讲“过”——更多地反思建国以来水利工作中的失误和问题。她说:“进入上世纪90年代,黄河开始断流,引起了国人的关注和焦虑。我也在思考……我们多年来一直强调治河、用水,没想到居然使黄河水断流了。后来问题越来越严重了,塔里木河、黑河等内陆河流也出现了断流。我逐渐认识到过去的水利工作存在着一个问题:粗放管理,过度开发。”“我过去主持水利部工作,犯了一个错误,只注重社会经济用水,没认识到首先需保证河流的生态与环境需水;只研究开发水源,而不注意提高用水的效率与效益。这个错误的源头在我。”
勇于承认工作中有失误的高级干部并不鲜见,但像钱正英这样认为自己是一个系统工作错误源头的,恐怕就少之又少了。所以,我深深地为钱正英严于律己、勇于承担错误的精神所感佩。不过细想想,钱正英的反思给予我们的启示还不止这些,它还启示我们——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必将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和惩罚。
多少年了,我们总是一味地说“人类要做大自然的主人”,要“改天换地”,要“人定胜天”,似乎大自然真的成了人类的仆人。但这位“仆人”似乎并不那么“听话”那么“驯服”那么“任人摆布”,它的脾气反而变得越来越乖戾、暴躁了。以致极端天气日益增多,几十年一遇、百年一遇、历史上罕见、历史上特大等等数量词、形容词、限制词已经成了媒体报道自然灾害的常用语。这恰恰说明人类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般强大,可以凭借人类已有的知识和力量排山倒海、改天换地。
其实,从根本上说,是大自然孕育了人类,没有大自然就没有人类。不论是文明人还是野蛮人,都只能是大自然的子孙,而不是大自然的主人。当然,这并不是说人类不能为了改善自身的生存发展环境而改造自然。而是说,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必须与保护自然结合起来,首先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使自然朝着有利于人类长远利益的方向发展——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而绝不是什么征服自然、蔑视自然,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视为主仆关系,甚至视为敌对关系,盲目地“战天斗地”。诚如钱正英所言:治水,兴修水利工程,首先需保证河流的生态与环境需水,否则名曰“造福人类”,往往可能是“贻害子孙”。
钱正英部长对水利工程建设中失误的坦然认错,说明了我们对自然的认识越来越客观。这也说明,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条件。
司马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