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中国网事:卖身救父事件背后有网络推手操纵舆论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伊犁 于 2011-01-09, 19:28:37:

引用:
中国网事:卖身救父事件背后有网络推手操纵舆论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06日23:25 新华网

中国网事:应彻查操纵网络舆论的网络推手

  新华网北京1月6日电(“中国网事”记者 黄冠)“民女许身救父”这一网络热点,经过网民关注、媒体跟进,越来越热。然而,这一网络热点,却是一些人借助网络策划、虚构人物、操纵网民义愤的“杰作”。如何防止网络推手操纵舆论,如何构建规范、有序、安全、诚信的网络环境,值得反思。

  “民女许身救父”的策划者给“被关进精神病院14年”的郭元荣虚拟了一个女儿“郭寒韵”,加入诸如“姿色尚可,至今守身如玉”等吸引“眼球”内容。据策划者称,这样做“目的是为了吸引关注,让更多的网民来‘围观’,进而引发媒体关注”。

  郭元荣是否为精神病人,目前当地政府和家属各执一词。尽管当地政府迫于舆论压力、担心“把事情搞大”而同意郭元荣出院,但是要澄清郭元荣是否是 “冤枉”,急需权威部门对郭元荣再次进行精神病鉴定。在没有更权威鉴定结果的前提下,先入为主坚称郭元荣“冤枉”、要对郭元荣进行“营救”,这种单方面定性显然为时过早。在一个法治社会,靠欺骗和散布谣言来操纵民意,必然会受到法律制裁。

  无论最终郭元荣是否被鉴定为精神病人,但是“民女许身救父”整起事件用谎言和欺骗博取网民同情和义愤,博取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的关注,必然会留下隐患,不仅伤害网民情感,而且使网络畅通民意的功能大打折扣。

  那些自诩得意的网络推手操纵网络舆论的背后,是否有利益纠葛、是否有更多参与,有关部门应一查到底。网络不是私器,而是公器;不应是谎言的“卖场”,必须坚守起码的公序良德、法律底线。任由网络推手操纵网络舆论,可能一时能满足某些人的目的,但最终结果不仅不利于构建规范、有序、安全、诚信的网络环境,而且会阻塞公民通过网络维权的渠道。

http://news.sina.com.cn/c/2011-01-06/232521772669.shtml

引用:

网友策划卖身救父事件从精神病院救出举报人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05日01:53 新京报

  本报讯 湖北十堰男子彭宝泉等人,策划“女子卖身救父”发帖,救出被关精神病院14年的竹溪男子郭元荣。1月3日,竹溪县当地官员同意放人。昨天,郭元荣已出院。竹溪县有关部门认为,彭宝泉等人是欺骗,这一说法遭到策划者否认。

  举报领导被关精神病院?

  近日,一名叫“郭寒韵”的网友在天涯发帖称,其父郭元荣因举报领导受贿,被公安局关进十堰市茅箭医院精神病科,家属屡次欲将其接回家,均未获成功,导致郭元荣被关14年。帖中该网友表示,谁能救其父亲,她“姿色尚可,至今守身如玉”,愿以身相许。

  网友“郭寒韵”帖中介绍,其父郭元荣是湖北省竹溪县建设局职工,1994年曾揭发该局某领导存在经济问题,当地调查处理。郭元荣不满处理结果,不断向相关部门继续揭发检举。从1996年开始,郭被竹溪县公安局送入精神病院强制治疗。

  网帖附上的一份1998年4月29日发布的通告扫描件,落款为竹溪县公安局。该通告称,近段时间以来,郭元荣的言行异常,已对社会稳定构成危害,证明其“精神分裂症”复发,因其家属“未能按承诺和有关法律规定履行义务,使其处于无管束状态”,决定由政府强制治疗。

  网帖同时附上一份2001年12月17日茅箭医院精神病科写给竹溪公安局局长的信件影印件,该影印件有如下文字:“贵局送我科精神病人郭元荣,已住院多年,可以回家休养。另外,从今年2月至今欠款近2万元,请局长和郭单位协商交住院费及出院问题,多谢。”

  郭元荣出院 家人感谢发帖人

  1月4日,郭元荣的弟弟告诉记者,帖子出来后,竹溪县当地官员找家属谈判,同意放人。4日早上,郭元荣已经出院,精神和身体状况都比较好,出院后看望过父母。

  郭的弟弟称,哥哥因为举报领导被送精神病院。“进去后我们才知道。我们找医院要人,医院说要警方同意,去找警方,每次都不了了之。”

  他还说,当初并不知道发帖救人一事,也不知道谁发的帖子。不过,他与家人都认为发帖人是好心人,目的是解救郭元荣,非常感谢。“没有他们,我哥现在可能还在里面。”

  郭的弟弟承认,帖子中郭元荣女儿是虚构的。

  是否欺骗传谣争论不一

  此事策划者彭宝泉告诉记者,他在被送精神病院后曾见过郭元荣,随后便想方设法营救。在发帖多日无效后,为了增加卖点吸引媒体关注,他们想出女儿卖身救父的方法。未出意外,此帖很快受到关注,亦有媒体记者跟进采访调查。在媒体的舆论压力面前,精神病院释放了郭元荣。

  十堰市宣传部门相关人员告诉记者,此事是由彭宝泉等人,虚构郭元荣女儿卖身救父,诱导媒体和网民关注,从而把事情搞大,是一种欺骗行为。不过,彭宝泉否认此举属欺骗和散布谣言。

  ■ 对话

  “如正常手段有用,也不会走这一步”

  卖身救父事件策划者彭宝泉否认欺骗和传谣,称此方法没有伤害任何人

  ■ 对话人物

  彭宝泉

  湖北十堰人,今年4月因拍摄上访者照片被警方送进精神病院,被关6天后出院。随后,其致力于网上维权,并与其他人一起策划救出郭元荣。

  精神病院遇见郭元荣

  新京报:你们第一次见郭元荣是什么时候?

  彭宝泉:是2010年4月11日,我因拍上访照片被送进十堰市精神病院的第2天。(本报曾做报道)

  新京报:你们说话了没有?

  彭宝泉:当时,我跟另一个人一起被关在一间病房里,郭元荣主动过来打招呼。他认识跟我一起进去的人。

  新京报:郭当时说了什么?

  彭宝泉:他问那个人最近怎么样,还聊了些生活上的事,具体记不清了。他不认识我,我就在边上听,开始感觉很奇怪,后来觉得他言谈简洁、有逻辑,思路也清晰,像个正常人。

  新京报:你什么时候开始跟郭元荣交流?

  彭宝泉:第二次见面的时候,我们就聊天了。我问他什么原因进来的。他说他做过老师,后来被调到建设局,因为看不惯领导作风,就牵头写了举报信,举报领导受贿。后来,他就被送进精神病院,断断续续在里面呆了十多年。他已经习惯了里面的生活。我问他想不想出去,他说无所谓。他还说,你们都被关进来了,怎么救我?说话的时候,他表情淡然。

  新京报:郭元荣在医院时的生活怎样?

  彭宝泉:就是每天吃药,到处走动。他跟医务人员比较熟。他特别讲究个人卫生,虽然穿着深色病号服,但打理得整齐、干净。每次看到时,他头发一丝不乱。听护工说,他在里面工资照拿,住院的钱也是政府给的。

  虚拟女子“卖身救父”

  新京报:你们为什么要救他?

  彭宝泉:儿子10岁的时候,他就进了医院,离婚了,没法照顾儿子。他有个遗憾,觉得对不起儿子。这样毁了他们两代人。我很同情,所以想把他救出去。我也是被媒体和网友搭救出来的,觉得应该帮帮同样遭遇的人。

  新京报:你们如何“营救”的?

  彭宝泉:一开始在天涯论坛和自己的博客中发帖子,希望引起媒体和网络的注意。

  新京报:什么时候开始发帖的?

  彭宝泉:去年七八月份。因为当时没有跟他的家属取得联系,掌握不了细节,所以,内容只是写一个正常人被关在精神病院10多年。放在网上半年,没反应。

  新京报:后来呢?

  彭宝泉:后来联系上了郭元荣的妹妹。了解情况后,我们做了个评估,发现一个问题:到底谁有权力送他进精神病院?竹溪县公安局在这个事情上是有漏洞的。按照法规,必须要郭的直系亲属授权公安局,或者对郭的医疗行为,由郭本人签字同意。本人没有能力的,也必须要有亲属的书面同意。竹溪县公安局没有做到。为证实这个,我问他妹妹,谁送郭去精神病院的,她回答说是公安局。我们还联系了护工,他们也说郭因为举报被送医院。这让我们的营救活动有了法律依据,我们感到这是一次正义的行动。

  新京报:后来计划又改变了?

  彭宝泉:要救他,就要引起媒体和网络的关注。我们曾经找过媒体,那时候他们觉得没有新闻点,没有关注,单凭我们无法救出来。我们了解了郭元荣家属情况后,虚拟了一个女儿“郭寒韵”,这是“郭喊冤”的谐音。他妹妹是老师,儿子现在24岁。我们把这些情况组合到“郭寒韵”的身上,写上年轻貌美,是为了增加关注度,符合大众审美需求。

  新京报:然后还有了以身相许?

  彭宝泉:教师出身,有文化,却要以身相许,这是对现实的一种讽刺,是一种下跪式的反抗。假想她上访不行、打官司也不行,所以只能卖身求助。这种虚拟,实际上是根据现在社会上的一些现实情况和我们亲身经历来的。

  我们认为这是正义的

  新京报:这样帖子就引发了关注。

  彭宝泉:帖子被一个知名网友发现,他过来问我们怎么回事,我们就把情况告诉了他,他又告诉了一些媒体。

  新京报:当时其他人知道“郭寒韵”是虚拟的吗?

  彭宝泉:跟那个知名网友说了,其他的都不知道。这个策划没跟任何人透露,想追求突然性和轰动性。

  新京报:可是报纸都是奔着“卖身救父”这个才进行报道的。

  彭宝泉:是的,当时还有记者担心,别人会为了他女儿来报道这个事。

  新京报:媒体起初怎么介入此事的?

  彭宝泉:大多是电话采访,也有记者1月3日到了现场,我们提供了一些帮助,比如相关材料,记者想去的地方我们就带过去。

  新京报:后来人被放了?

  彭宝泉:家属曾多次找医院要人,医院让他们找公安局,跟我当时的情况一模一样。后来,医院迫于压力放了人,今天(1月4日)早上8点之前出来的。可能有人给家属做了工作,他们现在不愿意接受采访。

  新京报:有人认为你们用这种方法救人属于欺骗和散布谣言。

  彭宝泉:我们认为这是正义的,从道德和法律层面都没问题。如果正常手段有用,我们也不会走这一步。我们虚拟一个人是文学创作的过程,是创造和现实的结合,这种方法说出事实,并没有伤害到任何人。

  新京报:今后还会用这种方法救人吗?

  彭宝泉:开始时,我们没有创新,用以前老办法发帖反映情况,没有人关注。吸取经验后,我们明白需要不断创新。

  本版稿件/本报记者 陈宁一

http://news.sina.com.cn/s/2011-01-05/015321758857.shtml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