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是上高一的时候读的这本书,而且里面的几个小典故在后来写作文和写情书的时候都用到过。说起写情书,当年我的很多同学主要抄汪国真,我抄的都是郭沫若朱湘还有阿伯拉与哀绿绮思。顺便说一句,郭老的情书到目前为止都是中国第一,徐志摩等等望其项背而不及。
上面看到韩寒中考数学118分,大概与我差不多。我上高中以后参加了几十个社团,最高记录是一个学期同时14个。后来身体不好,几乎天天生病,导致成绩也不好,如果在松江二中,估计也得退学了。看到韩寒七门不及格,那真是于我心有戚戚焉。幸好我的中学没有寒暑假作业,没有升留级,高考前还放了两个月的假,我得以突击念书勉强升学。后来在国内进“跨世纪”(90年代初的千人杰青什么的),出来以后读书毕业进国家实验室养家糊口挣饭吃。
我的高中一个年级五个理科版,一个文科班。我的文学阅读量在所在理科班上大概是50人中的前五名吧,前面四个比我强。我看书囫囵吞枣,而有的同学真的可以精读,比如一个初中就精读了《左传》的。我们学校从来没有考不上大学的,所以大家的精神压力都不大。爱学习的尽情学习;爱玩的就可着劲地玩。换句话说,如果高考压力不那么大的话,高中学生课余的时间确实可以很多。韩寒高一就退学了,他读书的时间可以比我们多得多。
前面还有人发文说中学图书馆不可能装得下24史,那是因为您没有见过24史,不知道一本书里就可以有几卷几十卷。没有见过的应该好奇,但是仅仅因为没有亲眼见过就认定不存在就没有意思了。往好里说,是没有科学素养。
都说孩子是自己的好,我就是这样。觉得女儿简直是个天才,小小年纪琴棋书画打游戏上网样样精通。可是再看看同事们的小孩,发现竟然哪一个也不差,都是天才。我们小时候哪会有这么大的本事?都是因为时代不一样了,条件不一样,教育方法不一样,教育目的不一样。韩寒与我们时代相近(他应该比我小10岁左右),但是他选择的人生道路与我们很不一样。人的成长环境不同,结果会差异很大,没有那么多需要质疑的。